蛇口人物 | 中國第一代「打工妹」:所有的夢想都會開花


編者按

凱達,深圳最早的外商獨資企業之一,超過千人的企業規模撐起當年蛇口工業區的“半壁江山”;

她們,第一批來到蛇口的打工妹,見證了一家外資企業的興衰,也見證了蛇口從荒山野地走向繁榮和現代化;

蛇口,記錄了無數打工妹的成長腳步,有的已成為公務員、銀行職員、企業老闆,有的則從蛇口走向法國、美國、新西蘭……對凱達姐妹和所有第一代深圳人來說,20世紀80年代就是“激情燃燒的歲月”。


蛇口的凱達玩具廠是中國最早的外商獨資企業之一,當時也是蛇口最大的外資企業,在很長時間裡撐起了蛇口的“半壁江山”。1982年的2月19日,百余名韶關姑娘經過數天奔波來到蛇口的凱達玩具廠。此後的3月到8月,先後有肇慶,汕頭和梅縣數批打工妹來到這家工廠,她們成為了中國第一代打工妹。


image0064a

1989年,凱達玩具廠的女工們在去餐廳的路上。
江式高 1989年攝


由於深圳的密集型加工行業多偏重招收女工,境內多個工業區性別比例嚴重失調,各方面的不穩定,加上失衡的性別比例以及個人戀愛期望值的上升,打工妹中的一大部分都會對前途感到迷惘,時間長了,年輕人會有一種無力感。一批“打工妹”選擇了充電,她們一下班就騎單車去各種培訓機構上課。

image0064b

資料圖片


凱達的記憶之所以永難磨滅,是因為在那些日子裡,我們為了改變命運而拼命學習和工作,這是那段生活留給我們的財富。”後來獲得法學碩士學位,曾任蛇口工會女工部長的鄭豔萍向媒體說。“進入凱達打工成為中國勞動用工制度變革的標誌性事件,這是她們當初絕對沒有想到的事。”

隨著進入蛇口和深圳特區打工群體的激增,“打工”成為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名詞。據國家人社部統計,如今全國每年外出務工總人數已經達到2億。

1995年,凱達遷移東莞,結束了在蛇口13年的歷史。數千名打工妹,從此星散各地,開始她們人生中的另一段征途。在離開凱達玩具廠後,原凱達員工中有一批人通過業餘時間勤奮攻讀,成為蛇口工業區所屬單位的幹部,有了自己新的事業和新的身份,一批人先後離開凱達創辦自己的企業,成為最早到市場的大海裡暢遊的勇敢者;一批人先後去了美國、加拿大、智利等國經商或讀書,目前大多在海外經商;一批人相繼通過招考進入深圳經濟特區的一些單位,大部分目前從事管理工作;一批人仍然在深圳的其他外資企業,她們目前大都是工廠的中高層管理者;也有一批人堅持到凱達搬離卻沒有離開蛇口,她們中的一些人已經退休或待業在家。

image0064c
下班的人潮堵滿廠門口的馬路。江式高攝


在蛇口的發展進程中,國家、外來資本和打工妹是相互依存的利益關係。據資料記載,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,蛇口工業區與外商訂立的勞務協議規定,每個打工妹每月800元人民幣,提供假期、宿舍和食堂等福利。但是在分配時,一般打工妹的月基本工資是120元人民幣和120元港幣,外加浮動工資如敬業獎(勤工)、花紅(超產獎),另外還有60元人民幣膳食補貼。這樣她們每月實際所得大約在400元人民幣左右。被稱為“蛇口之父”的袁庚曾說過,蛇口發展主要靠吸引外資來建設開發,更靠普通勞動者的雙手來創造。

——內容來源於網路